客服热线:400-661-5511
您好!欢迎来到江苏交通学习网! 驾校入口 管理部门入口 企业入口 个人中心 手机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参考

安全驾驶的健康教育是每一位驾驶员的必修课

发布日期:2015-10-30 00:00:00 文章来源: 新华网

安全驾驶的健康教育是每一位驾驶员的必修课

今年6月20日,在南京市秦淮区友谊河路石杨路路口发生一起惨烈车祸,一辆闯红灯宝马轿车将一辆马自达轿车撞成两节,造成两人当场死亡。车祸惨烈视频一经公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同时,如何进行安全驾驶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汽车逐渐走入寻常家庭,户户有汽车的梦想已不再遥不可及。安全驾驶的健康教育不再只是专业驾驶员的必修课,也应成为每一位驾驶员的必修课;这门必修课不仅关乎驾驶员群体的生命健康,更关乎所有行路者的生命健康,进而影响道路交通安全。

一、剖析职业病现状,强化健康教育意识

良好的开车习惯并不能完全保证健康的身体。经常开车的驾驶员、尤其是职业驾驶员,由于长期接触噪声、振动、汽油、尾气等多种有害因素,更应当防范开车对身体的长期慢性作用。

一是固定体位引起颈椎腰椎不适。驾驶员因体位长期相对固定,颈肩及腰背部的肌肉、韧带会产生慢性疲劳性损伤。损伤早期,表现为颈椎不稳的症状,如颈、肩、手臂和背部的麻木、酸胀、疼痛等。该损伤亦可见于胸腰段,表现为腰酸背痛。因椎动脉及颈段脊神经根所受到的牵拉刺激,严重者可出现头晕、头痛、耳鸣、视力模糊等症状。一旦发现有这些症状,驾驶员应及时去医院就诊。而为了预防上述症状的发生,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应避免在非高速路段高速行车,在起步及停车时也应平缓变速,以减轻刹车及变速时对脊椎产生的冲击力。此外,在工作之余坚持进行颈肩及腰背部的功能锻炼,如做颈椎操等,可以帮助减轻肌肉、韧带的慢性疲劳性损伤。

二是“高速行车综合症”。据有关资料显示,高速行车除了会增加车祸的发生频率外,还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一系列影响,医学家将其称之为“高速行车综合症”。车辆行驶速度越快,驾驶员的精神就越紧张,大脑皮层高度兴奋,肾上腺素类物质分泌增多,促使心跳加快。如车辆速度超过每小时80公里,心率会增至每分钟100-110次;车辆行驶速度每小时120公里以上时,心率会超过每分钟110次。长时间高速行车,会使心肌疲劳而影响心血管功能,还容易诱发冠心病。国外相关研究还表明,高速行驶在平滑路上的振动能和人体脊柱发生共振,会严重损害脊柱,从而引起腰痛,严重的则会脊柱变形。因此,即使在高速公路上行车,驾驶员也不可超速行驶,这样既可保障安全,又有利于自己的健康。

三是汽油和尾气对健康的损伤。尽管无铅汽油正在逐步取代有铅汽油,这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汽车尾气、减少了大气污染,但是目前使用的无铅汽油中还不能完全去除含芳香烃类物质,如苯,这种致癌物质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有一定的关系。有的无铅汽油还含有碳基锰,这种物质具有抗爆性,但锰具有神经行为毒性,会产生神经细胞内能量代谢障碍等。因此,无铅汽油并不等于是无害汽油。驾驶员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汽车尾气,当吸入被汽车尾气污染了的空气后,有毒物质便会进入人体血液,随着血液到达全身器官,贮存于组织细胞中,对细胞产生毒副作用,使人体细胞受到损伤,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水平降低,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抗肿瘤免疫功能明显下降。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有害物质易于被人体吸收而不易于排泄,会持续危害驾驶员的健康。

此外,驾驶员发生肩关节周围炎、痔疮、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小腿皮炎、胃下垂、肾下垂等疾病的概率也较高。因此,为了维持健康的体魄,驾驶员定期体检十分必要。

二、牢记药物禁忌,确保安全行车

由于驾驶过程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一些常用药物对于即将启程的驾驶员而言,可能会变成禁忌。

一是感冒药和抗过敏药。常用的治感冒药物(如速效感冒胶囊、感冒通、感冒清等),以及常用的抗过敏药(如苯海拉明、异丙嗪、扑尔敏等),多数含有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服药后,会诱发睡意,驾驶员在工作时不宜使用。

二是解热消炎镇痛药。用于偏头痛的苯噻啶和用于炎症性疼痛的消炎痛、舒筋灵等药物,疗效虽佳,但副作用较多。这些药物常见的反应有思睡、头晕、头痛、耳呜、呕吐、心悸等,驾驶员在工作时需慎用。

三是镇静安定类药物。德国科学家曾对大量的交通事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约有11%的司机发生交通事故与服用镇静药、安眠药、含有镇静剂的止痛药有关。凡是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都能对大脑皮层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驾驶员服用此类药后,大脑反应迟钝,精力分散,有的甚至昏昏欲睡,最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因此,驾驶员如果因病情需要用药,一定要接受医生的指导。出车时随带的药物,应了解其作用、用途、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严禁随意用药。必要时,可调整用药时间,在休息时或临睡前服用以上药物。此外,由于一些慢性疾病在精神高度紧张时会引起不良症状,高血压病人服降压药期间以及糖尿病病人在胰岛素治疗期间也应尽量避免单独驾车。

三、培养行车习惯,确保安全驾驶

作为重要的代步工具,汽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适应并更好地驾驭这一新时代产物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避免养成一些不良的开车习惯,从而提高安全驾驶系数。

一是避免赤手驾车。汽车在发动时或在行驶中,会有不同程度的震动,这种震动会使驾驶员的认知系统功能下降,例如条件反射会受到抑制,痛觉功能有明显减退等。长此下去还会导致肌肉痉挛、萎缩等。因此,为了预防“震动症”的发生,驾驶员在行车时必须戴上线手套或较厚的双层棉纱手套,以减少手和方向盘的直接接触,缓冲车辆对手和人体的震动;还可以为自己准备一套舒适、富有弹性的座垫和背靠,减缓全身肌肉的紧张感。

二是避免大声听音乐。很多驾驶员都习惯一上车就把音乐打开,而且声音开得很响。殊不知,长时间大声听音乐会严重影响听力、甚至导致耳鸣。此外,乱按喇叭、开快车时打开窗户等不良习惯,再加上开车时外界的噪声刺激就很大,驾驶员的听觉器官很容易出现疲劳,造成听觉能力下降,进而有可能觉察不出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声响。因此,驾驶员应当经常检查自己的听力,使听力保持在两耳各为音叉测距50厘米,并能辨别方向,低于这个数值就不适合继续开车了,应积极治疗,使其恢复。

三是避免空调温度过低。炎炎夏日,很多年轻驾驶员贪凉,往往一上车就把空调开得很低。温度较低时驾驶员体感比较舒适且更容易集中精神,然而,车内长时间低温会引起滑膜炎、韧带炎等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在季节更替时,会很容易导致腰痛。将车内的温度与外界温度控制在5℃以内比较合适。如果驾驶员已经有腰痛症状,可以进行腰部热敷理疗,同时开车时可以佩戴腰围,既能对腰椎支撑保护,又有局部保暖功效。

四是避免频繁急刹车。汽车急刹车时,驾驶员的身体会由于惯性往前冲,车停下后身体又会弹回原位。此时,稳定腰椎的身体结构能够发挥限制腰椎间相对移动的作用;但如果频繁急刹车,就容易形成“摇摆伤”,可能导致驾驶员腰椎间盘突出及腰椎滑脱等严重问题。当遇到路上车辆太多、行进缓慢或其他突发状况时,驾驶员应当尽量提早发现并提早采取措施、控制车速,这对车本身和驾驶员都是一种保护。

可见,不良的开车习惯影响驾驶员的体质、甚至会造成身体损害。而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正,因此,从一开始,驾驶员就应当避免养成不良的开车习惯,既能提高行车安全、又能减少对身体的危害。

四、保持良好心态,提高心理素质

驾驶是一种神经系统不断处于紧张状态的活动,再加上我国人车混合交通、私家车快速普及、监控不到位等实际国情,驾驶员在开车过程中难免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如何很好地控制情绪,对于安全驾驶而言十分重要。

一是应避免不良心理作祟。驾驶员的不良心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法律缺乏真正的敬畏感。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各地在执法上也各显神通,但必须承认,监管面还不够全、惩处力度也还不够大。由于缺乏法律效力强有力的约束,再加上素质和文明程度参差不齐,驾驶员的自觉守法意识还不够强,对法律敬畏感的缺乏,对于驾驶员而言也是对生命不够尊重。二是存在利益驱动心理。在当前广泛宣传教育的背景下,驾驶员一般都知道超员、超载、超速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也知道无证驾车、驾驶报废、拼装车辆上路行驶对社会危害大、交通肇事逃逸会要受到法律严惩。但是,在经济利益面前,一些驾驶员往往铤而走险、研究政策漏洞、想尽办法逃避依法管理。这些非法或违规行为增加了道路交通的无序性。三是存在自信侥幸心理。明明知道饮酒或醉酒驾驶具有高风险,明明不知道超车时对方会不会给自己让路,有些驾驶员仍然我行我素,总认为灾难不会落在自己头上,这种过于自信的心理,却增加了行车的危险性。有关研究表明,每一起重大道路交通事故背后平均有1000余次的隐患。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把侥幸心理消灭在萌芽状态,也是对自己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二是驾驶行为本身的心理压力。驾驶员在开车过程中神经高度紧张,极易大脑兴奋。有研究发现,开车时驾驶员的肾上腺素分泌水平是平时的3倍,这意味着驾驶员处于应激状态,对于一些突发状况,很容易做出过激反应。前面的车开慢了,就狂按喇叭;十字路口,见有行人乱闯红灯,就开口骂粗话;路上车辆太多,需要不断停车、减速和等候等,驾驶员在面对这些状况时,情绪往往变得烦躁。而当长期承受这种压力时,驾驶员的性格也会变得焦躁,并产生心跳加速、精神紧张、肌肉疼痛、忍耐力减弱等症状。同时,“路怒族”也渐渐庞大起来,有统计显示,开“斗气”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大约占4成。“路怒”一词,用以形容在交通阻塞情况下开车压力与挫折所导致的愤怒情绪,医学界把“路怒症”归类为阵发型暴怒障碍,“路怒症”发作的人经常会口出威胁、动粗甚至毁损他人财物,实施攻击性驾驶。在美国,每年有超过300起路怒症导致严重人身伤害的案件发生。中国人保一位经理表示,至少有一成的车险事故与开车人之间的相互“斗气”有关。

三是其它来源的心理压力。《汽车社会蓝皮书》主编、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王俊秀博士认为,现代社会普遍工作压力较大,许多人贷款买房买车,身负经济重担,身体和情绪都比较疲惫。华西师大心理学系副教授李国瑞指出,“大环境心态普遍急躁,个体也很难保持淡定,随着城市交通越来越繁忙,驾驶员的心理问题应当受到重视。”驾驶员并不是只生活在汽车里,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一些负面情绪也会影响驾驶行为。有人这样调侃,“出门前,夫妻间一次吵架就可能引发一次交通事故。”领导的训斥、同事的讥讽、家人的埋怨等,都埋下了愤怒的种子,一旦在开车过程中遇到导火索,便会一发不可收拾,酿成道路灾难。

相对于技术因素,人的心理状态对交通安全隐患的影响更重要。稳定的心理素质是驾驶员实现车辆安全行驶的必要条件。因此,驾驶员要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明素质,避免带着情绪出车;驾驶员家属应当从精神上、生活上给予驾驶人尽可能多的关怀和慰藉;整个社会也应当营造更好的驾驶氛围、重视驾驶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让驾驶员保持良好的心情开车,保证行车安全。

五、保持健康饮食,增强个人体质

驾驶员保持良好的体质,可以通过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实现一定的辅助效果。

一是驾驶员应多吃有助于明目的食物。驾驶员开车时需时刻观察前方情况,较费眼神,尤其是在夜间开车,更容易用眼过度。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目受血则能视,久视则耗伤肝血,因此,驾驶员应多吃动物的肝脏或血(如猪肝、羊肝、鸡肝、鸭肝、猪血等)、蔬果(如刀豆、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等)以及糯米、黑米、高粱、黍米、燕麦等可滋补肝血的食物,以达明目养肝之目的。

二是驾驶员应避免饮食过量。由于开车消耗体能较少,许多驾驶员又缺乏健身锻炼,身体大多偏胖。同时,饱餐之后血液分配至消化系统较多,影响心脑供血,往往出现心脑轻度缺血缺氧,容易头脑不清醒,造成事故。因此,驾驶员应尽量减少油脂摄入,避免饮食过量。

三是驾驶员应多喝白开水。不少驾驶员喜欢喝浓茶或咖啡提神,然而,如果经常饮用浓茶或者咖啡,随着时间的积累,人体对浓茶或咖啡会产生耐受性,而耐受性的产生,必然引起浓茶或者咖啡用量的增大,从而因利尿太过而损伤阴津。因此,驾驶员应尽量多喝白开水,驾驶疲劳时休息一段时间再上路、而不是靠浓茶或咖啡提神,这才是更好的选择。

安全驾车,千万不要忽视健康的“红灯”。通过广泛的健康教育,以及相关政策、完善监管和惩处机制等,从道德与法两方面共同推动驾驶员的安全意识,维护道路的健康运行,同时也关心呵护自身健康生活,将健康教育永远根植于心中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