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品运输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
发布日期:2015-09-16 09:20:09 文章来源: 中国驾驶员学习网
危险品运输一直以来就是联系成品油、天然气等危险品生产、经营、储存、使用的桥梁和纽带。此类石化产品极易引发燃烧爆炸事故,具有社会影响大、伤亡人数多、环境危害重的特点,对社会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危险品运输安全管理应从源头抓起,促进安全理念的形成。
一、危险品交通事故的特性
我国每年通过公路运输的危险品约有2亿吨、3000多个品种,仅液氯每年的运输量就达400万吨,液氨每年的运输量达300万吨。
据保守估计,全国每年发生的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中,除因驾驶人超速、机械故障、操作不当引发的事故外,绝大部分的事故与运输源头有直接的关系。发生的事故主要集中在:一是危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和处置废弃等各个环节的托运人无视国家的行政法规,违规将危险品给不具备危险品运输资质的单位和没有上岗证的从业人员承运;二违规将危险品给不具备相应运输技术条件的车辆承运;三是严重超装超载;四是将不同性质的危险品混装;五是超类别运输危险品等.
二、危险品运输安全管理现状
了解事故特征是公路管理的基础。一般公路交通事故具有突发不确定性、随机性和社会性等特征。此外危险品交通事故还具有以下特点:
不可预知性。
危险品的公路运输可视为一种动态危险源,承运车辆的流动性决定了事故发生与演变的时间、地点、范围等因素的随机不可预知性。
耦合性
危险化学品均有腐蚀性,加上路况和气象等因素均加速容器密封性的破损;交通事故容器受力形变导致危险品外泄。运输高风险性与危险品腐蚀性之间的耦合作用,增大了事故风险。
施救困难
事故的不可预知性,使得救援队伍难以及时赶到现场;受现场制约,救援装备也受到诸多局限,进而影响扑救;危险品的易燃易爆性,决定了救援的复杂性。
总之,危险品运输在不同路段的事故概率及风险均不同;作为流动危险源应尽快运至目的地;危险品运输事故影响巨大,应提前化解风险。我国危险品公路运输管理工作由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和运输企业的自我管理两部分组成。随着社会的进步,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
1、危险品安全管理责任没有完全落实。《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虽然规定了:通过公路运输危险品的,托运人只能委托有危险品运输资质的运输企业承运,但一些危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和处置废弃单位,却错误地认为,只要保证危险品在本单位内安全就行了,出了本单位的大门,安全就与已无关了。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有这种思想的单位绝不在少数。因而,认为给谁运输、车辆状况如何、车载多少、适不适装、有无安全隐患,均与自己关系不大或没有关系。加上,一些单位,长期这样经营,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处罚和责任追究,更不愿得罪运输的合作伙伴,从而为危险品运输事故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2、危险品承运人和托运人受利益驱动,引发违规运输。随着运输市场的发展,运力与运量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由于恶性竞争,货运业主以竞相压价来争揽货源,运价始终在低位运行。谁的运价低,谁才有可能赢得较多的市场份额。货运业主为了降低成本,多创经济效益,普遍存在多拉快跑、超限超载、带病行驶的现象。加上,危险品运价比普通货运运价稍高,相对有利可图,便违规承接危险品运输业务。这些承运人既不知所运输危险品理化性质和危害特性,又没有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更不知如何应急救援,一旦发生事故,便束手无策,不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事态扩大,事故的后果一般都比较严重。另一方面,部分托运人为了降低成本,节省运费,往往也希望委托一些运价较低的非专业运输单位运输危险品,致使事故时有发生。
3、多头管理,责任不明、监管乏力,使得无证、非法运输难以得到根本抑制。一是公安交警部门和交通运管部门即使在路查中发现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品和处置废弃的托运人违规托运,也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实施处罚处理,这样实际上助长了违规托运。同时,异地运输又涉及不同地区的相关部门,一旦发生危险品事故,一般只追究和处理肇事者,造成托运监管盲区。二是由于管理主体涉及交通、民航、铁路、公安、质监、安监等10个部门,各部门之间在管理职能上存在严重交叉,形成多个部门都有权管,但都管不好的状况。就肇事车来说,按现有管理体制,就涉及到四个部门。槽罐归质检部门管,车体属运管部门管,车辆上路通行又涉及公安部门,车辆所在企业管理涉及安监部门。就道路运输监管而言,又涉及公安部门和交通运管部门,难以保证能取缔非法运输、违规运输危险品。随着交通基础建设特别是公路建设的加快,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已经形成,一方面交通、公安部门没有足够的力量,也不可能全天候地在每一条道路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上设置检查站点,来查堵非法运输、违规运输的漏洞,也不可能查到每一辆非法运输、违规运输的车辆。
4.管理不到位,车辆设施不完备。
许多危险品运输企业规模小,普货和危货兼营等违规现象普遍;对从业者缺乏培训,缺少专业人员;设备改造也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的难点。同时,针对运输车辆缺乏相应的技术防范措施或者是设施。
除了以上一些制度上的缺陷之外:化学品运输车辆超载;天气恶劣;道路状况不良;驾驶员疏忽违规等。此外,驾驶员可能被泄漏出的毒气伤害而失去知觉,或者自身素质低下而只顾自身逃逸,未能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发现并报警,导致失去了及时处理及救援疏散的宝贵时间,使得危险化学品进一步泄漏扩散或爆炸。
另外,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营运过程中,还存在着个别司机在货物运输半路停车私自卸货转卖,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以上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缺乏对危化品运输全过程实时、动态、有效地监控和管理,使得危化品运输事故和货物丢失频繁出现,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建立和完善危化品运输车辆实时动态监控管理系统,实现对运输全过程中车辆、人员、环境及危化品状态等情况的实时动态监控、预警报警、安全管理与分析和辅助应急救援,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化品运输事故及其危害势在必行。
三、危险品运输相应对策
我国危险品公路运输管理的立法和执法体系是从八十年代建立的,最早交通部制定《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稍后国家发布《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规定》。本世纪又发布了《安全生产法》,修订了《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规定》,随后又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和标准。
尤其是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必须为“两客一危”车辆安装符合《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技术要求》(JT/T794-2011)的卫星定位装置,并接入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保证车辆监控数据准确、实时、完整地传输,确保车载卫星定位装置工作正常、数据准确、监控有效。
自2011年8月1日起,新出厂的“两客一危”车辆,在车辆出厂前应安装符合《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技术要求》(JT/T794-2011)的卫星定位装置。对于不符合规定的车辆,工业和信息化部不予上车辆产品公告;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在为车辆办理道路运输证时,要检查车辆卫星定位装置的安装和工作情况。凡未按规定安装卫星定位装置的新增车辆,交通运输部门不予核发道路运输证。
对于已经取得道路运输证但尚未安装卫星定位装置的营运车辆,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要督促运输企业按照规定加装卫星定位装置,并接入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从2012年1月1日起,没有按照规定安装卫星定位装置或未接入全国联网联控系统的运输车辆,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应暂停营运车辆资格审验。公安部门要逐步将“两客一危”车辆是否安装使用卫星定位装置纳入检验范围。
危化品运输车辆监控管理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危化品道路运输车辆监控管理系统在不断更新换代。充分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可视化技术和自动控制等技术构建危化品道路运输车辆监控管理系统,是提高运输车辆安全行驶的有效方法。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管理,必须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和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强化危化品运输车辆的全过程监控和集中管理。目前,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主要推行安装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行车记录仪和通讯设备实行跟踪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入可视化管理,建立危化品运输车辆监控管理系统,使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须建立健全道路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健全应急救援技术和信息支持系统,培养高素质的应急救援队伍,形成快速反应的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危货运输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为加强对危险化学品运输公司车辆的营运管理,加强对运输货物的实时监控,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货物、车辆、司机的安全,并且为交通事故分析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保障驾驶员的合法权益,危险化学品运输公司拟建立一套基于3G无线网络的危化品运输车辆监控管理系统。将车辆的位置与速度,车内外的图像、视频等各类媒体信息、车辆参数(CANBUS)及车载物品数据参数等进行实时管理,有效满足用户对车辆管理的各类需求。
危化品运输车辆监控管理系统遵循危化品运输车辆有关标准和规范,综合利用全球卫星定位(GPS)、无线通信(WiFi/GSM/3G)、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机网络、射频识别(RFID)、视频压缩处理和安全管理等高新技术,最直观地监控车辆实时图像、显示车辆运行状态信(CANBUS)及车载物品数据参数,同时对车辆及货物实时定位跟踪,将运输行业中的货主、第三方物流及司机等各环节的信息有效、充分地结合起来,达到充分监控、调度货物及车辆的目的,保障货物及司机的安全,提高运输效率。